研究表明這些基因座可用于區分所有人類常染色體的母系同源物和父系同源物而不需要親本DNA。研究者將甲基化檢測納米孔測序與Strandseq數據中的長程相位信息,以確定染色體長度的起源親本五個具有不同遺傳背景的三…
發布時間:2023-03-29
瀏覽量 :643
目前的抗病毒和抗腫瘤免疫模型牢固地依賴于DC的發現,但也依賴于兩種看似無關的現象,這兩種現象也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報道過:1974年Cantor和Boyse發現了對細胞毒性T細胞反應的“幫助”,1976年B…
發布時間:2023-03-24
瀏覽量 :139
由于APC在調節免疫系統對感染或癌癥的反應中的重要作用,有幾種療法旨在利用其功能,例如體外抗原裝載、免疫刺激性樹突狀細胞的擴增、納米顆粒疫苗和人工APC。FrancianA等人進一步評估了C3脂質體在缺乏特定…
發布時間:2023-02-27
瀏覽量 :378
Guo等人2020年的研究表明,誘導的造血祖細胞來源于具有Runx1和Hoxa9(iR9ESCs)協同和誘導表達的胚胎干細胞,可以產生功能性T細胞,并伴有一些可檢測的NK細胞。研究發現iR9ESCs在體外誘導…
發布時間:2023-02-20
瀏覽量 :595
樹突狀細胞(DC)可以向T細胞呈遞腫瘤抗原并刺激T細胞介導的抗腫瘤免疫反應。除了攝取、處理和向T細胞呈遞腫瘤抗原外,還必須在DC與T細胞之間建立共刺激信號,以產生抗腫瘤免疫反應。
發布時間:2023-01-29
瀏覽量 :1088
有10-20%的癌癥患者在癌癥進展的最后階段發生腦轉移,其中肺癌和黑素瘤發生腦轉移的頻率最高(分別為40-50%和30-50%)。而針對腦轉移的治療方法中,手術和放射治療僅能適度延長生存,且可能伴有認知損害。由于血腦屏障的不滲透性,化療常常誘導星形膠質細胞衍生的腫瘤保護反應,致使療效極其有限,使其成為一種生存期短的致命疾病。
發布時間:2023-01-11
瀏覽量 :1071